杂志简介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是泌尿外科专业高级学术性医学期刊。主要报道国内外泌尿外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以及与泌尿外科临床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读者对象主要为本专业的中高级医务工作者和相关的科研工作者。 本刊主要...查看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评审 >

一路前行 从中华医学科技奖到国家科学技术奖(一)

时间:2020-07-23 17:11:00

2020年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举行。大会授予黄旭华院士、曾庆存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5项,授予10名外籍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在18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中,有些项目曾在2019年1月的中华医学科技奖颁奖大会上荣获201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中华医学科技奖是一份荣誉亦是一位“伯乐”。短短一年时间,从中华医学科技奖到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两次获奖,这体现的是医学科研工作者不曾停下的奋斗脚步,是中华医学会对医学科研工作者的尊重与推崇,是国家对医学科研工作者的崇高礼赞!

 

于波团队:急性冠脉综合征精准介入诊疗体系建立与临床应用

201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我国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临床应用严重不足(低于1%),与发达国家的OCT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于波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开展了“急性冠脉综合征精准介入诊疗体系建立与临床应用”,项目组历时12年构建了精准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前期高危易损斑块预警体系,为筛选ACS前期高危易损斑块提供了确定的影像学标准,发现了ACS早期防控干预靶点,为降低ACS的发病率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项目组应用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实施介入全程影像监控,优化介入治疗的效果,阐明支架失败的主要原因,显著改善了ACS患者的介入预后,降低支架失败的发生率,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心血管介入诊治能力的提高。

项目组率先在我国开展 OCT 技术,仅对OCT诊断为斑块侵蚀且冠脉造影狭窄程度小于70%的患者采用单纯强化抗栓治疗一项,就使得每年近1/4的ACS患者能够避免支架植入,降低近1/3的ACS患者院内死亡率。在项目组的帮扶下全国60多家医院先后开展并规范OCT的临床应用,项目组作为牵头单位完成了首部 OCT 中国专家共识的制订。项目组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OCT检测系统,促进了我国在该领域自主研发的快速发展,为OCT成像系统的国产化及扩大国内应用范围奠定了基础。

 

徐瑞华团队:消化系统肿瘤分子标志物的发现及临床应用

201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消化系统肿瘤是严重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恶性肿瘤,其发病和死亡人数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50%以上,临床诊治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早诊率和预后预测准确率低,缺乏分子标志物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整体疗效欠佳。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徐瑞华教授带领团队在消化系统肿瘤分子标志物发现和临床应用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创建用于肝癌早诊和预后预测的甲基化位点,发现预测肝癌术后复发风险的DNA甲基化标签,鉴定食管小细胞癌早期诊断高频突变基因;创建了UGT1A1等指导的晚期肠癌个体化治疗方案,完善了HER2阳性晚期胃癌的靶向治疗策略;在RNA水平,发现了AZIN1等与肿瘤发生相关的新型分子标志物;在蛋白水平,发现了CHK1等调控肿瘤转移耐药的关键分子。

项目组发现了35个新型分子标志物,开展了23项消化系统肿瘤检测新技术,研发了4个试剂盒,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2项,获得授权3项。3项成果写入美国NCCN及欧洲ESMO等权威国际指南,牵头撰写了《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等9项诊疗规范。成果广泛应用于早期诊断、预后预测和个体化治疗决策,在国内百余家知名医院推广应用,惠及百万消化系统肿瘤患者。

 

周平红团队:基于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的隧道内镜微创治疗体系的创建与推广

201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消化道肿瘤和严重功能性胃肠病的传统治疗多以外科手术为主,但传统外科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患者的生命质量严重下降。传统内镜手术虽创伤小、恢复快,但不可避免会破坏消化道管壁的完整性,发生穿孔及瘘的风险较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周平红教授带领团队历时15年,从技术标准化、适应证扩展和并发症防治三个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创新了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技术体系、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技术体系和隧道内镜新兴技术,POEM将中期症状缓解率提高到91.4%,主要并发症发生率降至3.3%;STER使95%以上固有肌层肿瘤可内镜微创切除;首创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腔外肿瘤切除术治疗消化道腔外肿瘤,标志着内镜切除真正由腔内走向腔外。

项目组培训包括美国梅奥诊所在内的国内外学员3000余名,将创新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创立“中山内镜”国际顶尖技术品牌,有力提升了中国消化内镜的国际地位和学术影响力;成果被21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家知名大型医院采用,诊治患者10 000余例,惠及全球患者。

 

秦川团队:人类重大传染病动物模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201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据WHO不完全统计,每年因传染病直接死亡的有300余万人,是威胁社会安定的重大因素。动物模型是病原确定与溯源、感染与致病研究、疫苗与药物评价等的必需条件。该领域一直存在两大国际难题:一是动物对人类病原易感性差、特异诊断难、模型模拟不全面等技术难题;二是模型需满足不同研究需求、资源需长期创制和积累等建设难题。

为攻克以上难题,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的秦川教授带领研究团队联合香港大学开展了“人类重大传染病动物模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项目,经过长达12年的研究,建立了系统的传染病动物模型体系。项目组成功创建了我国最大的病原易感动物资源库,包含对流感、乙肝、冠状病毒等分别易感的动物114种,以及国际最大的遗传多样性小鼠70种,国际第三大基因工程大鼠资源147种,该资源储备使新模型研制周期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时的7个月缩短至H7N9时的1个月,为疫情防控从动物模型环节节省了时间。同时,项目组还建立了国际最大的人类传染病动物模型资源库,含动物模型96种,涵盖3种重大传染病和近15年国内发生和国外输入新发传染病,高致病病原数量国际最多。该项目的一系列成果在重大传染病防治、SARS及之后的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应急支撑作用。


上一篇:中华医学会关于召开2017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培训会议的通知
下一篇:最后一页